《当代外国文学》
中国春秋战国文学之三:《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中国战国时期游说之士进行策咯活动的史书。全书共33篇,基本上依照《国语》体裁,以记言为主,按国别划分,有东周1篇,秦策5篇,齐策6篇,楚策4篇,赵策4篇,魏策4篇,韩策4篇,燕策3篇,宋与卫策1篇,中山策1篇。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作者不可考,有人怀疑出自蒯通之手。
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大批帛书,其中一部分,请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27章,325行,1100O多字,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11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另16章是佚书。这部书大约编成于秦汉之际,类似《战国策》的原始辑本,其中内容也许为司马迁、刘向所未见。它的发现,为《战国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战国策》思想庞杂,不是一派一家之言,主要反映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与观点。它不讲"忠",而讲"义";不讲"信",而讲"智",一切以"成事"为标准。所以,朝秦暮楚可以得到赞扬,背主求荣可以沾沾自喜。这种思想观点为儒家所不容,但在战国争雄的年代,却能为时代所接受。
《战国策》正是一种新的观点对往来于诸侯国之间的策士们的活动,设身处地,作了生动的记载;对他们的奇谋异策,进行了公开的赞扬。当然,书中也记载和歌颂了古代某些有政治远见、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人物和他们的生动事迹,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为孟尝君焚券买义,鲁仲连义不帝秦,荆轲刺秦王等。另外,有些篇章,虽然原意在歌颂某种人的机智,但内容上却具有更大的客观意义,如触龙说赵太后,不仅表现了触龙的机智,尤其表现出对后代溺爱必然导致衰亡的客观真理。苏秦的不同境遇中的人间际遇,客观上则表现出世态的炎凉。《苏秦以连横说秦》(《战国策.秦策》)的文字最能体现《战国策》一书的思想观点。文章以苏秦成就功名利禄为主线,采用夸张的手法,不以史实为重,而强调计策谋略的运用与人生功名利禄的追求,表现出战国时期士阶层的人生理想标准。苏秦失势与得志时家人对其截然相反的前倨后卑态度,也说明"拜金主义"的渊远流长。
《战国策》作为一部史书来说,它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从文学角度来看,却故事曲折,结构完整,文笔生动,富于文彩,善用寓言和故事说理,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象《颜斶说齐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采樵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先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说。——《战国策.齐策》
后来,颜斶又以三代史事、《易》传论述和老子之言讲述了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的道理,终于使宣王对颜斶尊重起来,而颜斶却拒绝了齐王愿为弟子之请与丰厚敬献而反璞归真。文章一波三折,针锋相对,引经据典,以理服人,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士子的非凡气质与高风亮节。
《战国策》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名典均出自《战国策》。其语言清新流丽,描写细腻准确,论辩富有气势,无论叙述说理,均辞采绚丽,生动传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