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国文学

综合新闻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春秋战国文学之九:哲

来源:当代外国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5

中国春秋战国文学之九:哲理散文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哲理散文是当时中国社会激剧演变中形成的百家争鸣的产物,大致可分三个时期论述。

1.初期哲理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初期的哲理散文包括《论语》、《墨子》等学术军事著作。

a.《论语》

《论语》是一部反映孔子的思想与言行的语录体哲学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班固《仅书.艺文志》)柳宗元《〈论语〉辩》根据书中所记曾子将死之事推断,认为《论语》最终为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所纂辑,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

b.《墨子》

《墨子》是一部记载墨家学派哲学观点和人物活动、言行的著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及其后学所作。

c.《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家。后避乱到吴国,被吴王阖闾任为将,率军攻破楚国,名显诸侯。

《孙子兵法》是孙武总结前代和自身所经历的战争经验而写成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全书共十三篇,六千余字。广博精深,体系完整,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的关系,揭示了战争中的重要规律,包含着唯物辩证思想。他认为:"兵者国家大事",战争的胜负取决于"道","天"、"地"、"将"、"法"。注重调查研究,认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并且指出战争中的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因素,只有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使矛盾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这些军事思想,至今仍是真理。

从文学角度看,《孙子兵法》是一部逻辑严密的论文。如: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处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孙子兵法》地形篇

论述是生动而辩证的。

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孙子兵法》残简,并有《吴问》等佚文。

《孙子兵法》在古代被称为"兵经",有曹操等十一家注本。今人郭化若的《孙子今译》受到学者推崇。《孙子》一书目前有俄、日、英、法、德、捷多种外文译本,日本称之为"东方兵学鼻祖"。相传法国拿破仑在打仗时经常翻阅此书的法文译本,可见《孙子兵法》崇高地位与深远影响。


2.中期哲理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中期的哲理散文包括儒家学派的《孟子》和道家学派的《庄子》。

a.《孟子》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所著的一部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b.《庄子》

《庄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是《老子》,托名春秋时老聃所作,后世学者则认为此书形成于战国时期。《老子》亦称《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是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庄子》是继《老子》以后,道家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庄周(公元前360 -公元前280)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代。

3.后期哲理散文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后期哲理散文包括《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

a.《荀子》

《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属于儒家学派范畴的一部哲学著作。作者荀况(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字卿,赵国人,曾任楚国兰陵令,是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荀子》32篇,其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教育、自然、文学诸多方面。在政治上,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在哲学上,宣传朴素的自然观。荀子主张"法后王",主张以"礼"、"法"、"术"实行有效统治,这些思想为后来法家所吸收。

荀子的散文逻辑周密,说理深透,善于运用类比方法反复说明问题。如《劝学篇》说明知识可以增长人的能力与智慧,就用了一连串生动的比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由于《荀子》散文句式整齐,行文流畅,便于诵读、记忆,不少已成为后世格言。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散文的韵文倾向为后世韵文端倪。特别是他的五篇赋体作品成为后世赋体的一个源头。另有《成相篇》则被视为古代的通俗说唱文学。荀子的哲学思想对汉代的王充,唐代的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都有过明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