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国文学

综合新闻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春秋战国文学之五:《

来源:当代外国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5

中国春秋战国文学之五:《论语》

《论语》是一部反映孔子的思想与言行的语录体哲学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班固《仅书.艺文志》)柳宗元《〈论语〉辩》根据书中所记曾子将死之事推断,认为《论语》最终为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所纂辑,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

南宋学者朱熹把《论语》与《礼纪》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及《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为中国封建时代士子必读的教科书,可见《论语》影响的巨大。


《论语》主要反映孔子以仁政和礼仪治理社会的政治理想。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论语.里仁》)又说:"克已复礼为仁。"其具体要求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在这里,孔子把"仁"与"礼"看作为人的立身之本和治国的总纲。在他看来,富与贵虽是人们的正常欲望,但是非"仁"不取;贫与贱虽是人们不愿承受的处境,但是没有正当的途径,也不轻易离开。这就为社会稳定奠定了道德伦理基础。

从表面看来,这种要求限制似乎过于刻薄,但如果与孔子对"仁"的全面论述结合起来,便可见其中"不立规矩,无以成方圆"的道理。在孔子看来,民要以"仁"为纲守"礼";君则要以"仁"为纲"爱人"。两方面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虽然在过去的时代里,也有"为富不仁"、"假仁假义"的现象存在,但"仁义"作为一种由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道德规范,千百年来,却一直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论语》中的许多语录片断正是这种传统美德的形象记录。

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生动形象。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生执着地追求理想。尽管运命多舛,但始终不灰心,不气馁,而从实际出发,孜孜以求。他多才多艺,为人正直,"敬鬼神而远之"。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然,他也有缺点,例如鄙视农业劳动,但他也如实地讲自己在农业知识方面不如老农、老圃。

总之,孔子是当时的一位伟人,而且远远超过了许多贤人。正如子贡所说:"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虽为语录体哲学著作,但与西方的对话体哲学著作相较,更具形象性与生活气息。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实为一篇有人物、有情节的优美散文,向来为人们所传诵。《论语》中还有许多语录,简明深刻,包含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形成格言,流传于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法则),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子曰:"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泰伯》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子曰:"辞达而己矣。" ——《论语.卫灵公》